前一篇文章談到,建立屬於你的能力組合,第一件事情正是:盤點擅長的技能,把過去工作、創作、學習中,能自然做得好又常被人稱讚的技能列出來。
別急——這不是因為你沒能力,而是因為你可能太「習慣」了。有些能力你早就內建,只是從來沒覺得原來那很重要……
從「不知道自己擅長什麼」開始,也是一種起點
如果我們把「能力組合」想成是一套能帶著走的行李,那麼第一步,不是挑最新的配件,而是——打開你的抽屜,看看你有什麼,只是可能沒認真看過。
盤點自己擅長什麼,聽起來簡單,做起來卻超難。
以前我自己也有這類迷思:我中文系畢業的、以前在出版業工作 10 多年做行銷企劃,不是那種「一看就很有專業」的角色,所以總覺得自己很廢,哪有什麼跟人競爭的能力?但後來,我發現自己常常在幫朋友介紹工作、牽線各種合作機會,偶爾我會自稱是「出版業獵頭」(只是沒錢賺而已XD)。
某個機緣下我第一次接觸了 Gallup 天賦優勢測驗(也不一定只能用蓋洛普測驗,它只是其中一種方法),看到自己的前五名分別是:取悅、積極、和諧、適應、個別。我才第一次,有點羞恥、也有點感動的覺得:「原來這些特質也是一種能力!只是我以前從來都不知道……」
🧠 Gallup 天賦優勢測驗是什麼?(本篇非業配,可自行上網搜尋相關資訊)
這是一套由蓋洛普公司研發的一套心理測評工具,幫助測驗者找出自己與生俱來最自然的思考與行為模式。測驗會從 34 個天賦中找出你的前五名,不分類職業,而是幫你看見做事最順的方式,也就是:你的優勢在哪裡、如何使用才不費力。
概念上有點像是自己的「使用說明書」。
後來我開始重新看待自己在工作裡的習慣:
✅ 總能在陌生人面前迅速破冰,讓場子暖起來 ➡️ 取悅
✅ 會讀空氣、處理人際、幫忙找出衝突的中間點 ➡️ 和諧+適應
✅ 習慣讓每個人都感覺自己被看見、是獨一無二的 ➡️ 個別
✅ 即使環境混亂,也能在當下快速調整計畫 ➡️ 適應
✅ 就算自己已經很累,也會鼓舞別人、撐起氣氛 ➡️ 積極
這些過去以為「只是我的個性」,其實早就是我的能力原型。不是用來修正的弱點,而是可以往外延伸的價值。再後來重新整合這些特質之後,發現自己可能適合往商業開發、業務方面的工作前進……
現代人經常陷入一種「低估內建能力」的陷阱——我們對自己熟悉的事物太習慣了,反而看不到它的價值。因為你做起來太自然、太順,反而以為「這應該大家都會吧?」
但事實上,你的直覺、有感、熟練、駕輕就熟,就是你能力組合的核心原料。
如何開始盤點?從生活裡找出你的「微技能」
很多人常常會遇到第一個困難就是:不知道自己有什麼特點(攤手)但其實真正要看的,不是你現在夠不夠「專業」,它不需要有一個職稱,也不需要有什麼證照,而是那些你做得輕鬆、別人卻覺得厲害的事。
如果你也在盤點自己的能力組合,這裡提供三個練習思考:
1️⃣ 我做過哪些事,是別人說「你做得好快/好強」的?→ 這些是你被看見的能力。
2️⃣ 有哪些事,我做起來會進入心流、忘記時間?→ 這些是你真心擅長、也可能喜歡的。
3️⃣ 如果朋友有某種煩惱,他們會來問我什麼?→ 這代表你在別人心中,擁有「可信賴的能力標籤」。
不一定要馬上說出「我是一位策略顧問」、「我是專業的寫手」這種頭銜,可以從「我很會_______」這種句子開始,就夠了。
能力不是名稱,是你能做到什麼
之前參與過一些職涯工作坊,講師會讓大家試著描述自己。一開始很多人都會說「我在某某公司當業務」、「我念傳播系」、「我是接案插畫家」……後來當老師要我們試著把頭銜拿掉以後,重新再講一次的時候,答案就變成了:
- 我很會煮飯。
- 緊急狀況一來的時候,其實我發現自己蠻冷靜的。
- 之前曾經幫朋友的工作打陌生電話,我一下子就處理完畢了。
- ……
這些敘述比起任何頭銜都更有畫面,也更能想像:這些人,能跟哪些模組、哪些問題、哪些專案產生連結。
這才是組合式能力的基礎:你知道你能幹嘛。
結論:能力不只是你會什麼,而是你怎麼看待自己
在這個變動快速、角色模糊的時代,最實用的能力,往往不是學校教出來的技能,而是那些你早就內建、卻還沒意識到的特質與模式。當你開始重新認識那些「你以為只是習慣」的行為,重新命名、重新賦予價值,它們就會成為你打造人生模組的基礎材料。
不必成為別人眼中的「厲害角色」,只需要成為一個了解自己怎麼組合出價值的人。這就是屬於你的專業,也是你可以帶著走的能力地圖。
讓我們從盤點自己開始,打造一套真正屬於你的能力組合。
責任編輯:李悅嘉
#數位遊牧 #遠端工作 #Nomads #stationcafe #組合式能力 #技能盤點
—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