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討厭遠端。
雖然此刻正在寫文章的我,已經完全是個遠端工作者,也可以號稱自己有 3 年數位遊牧資歷,但,我是個從出社會前就在傳統產業工作、有自己固定的辦公座位長達 10 幾年的工作基本教義派社畜!真的是花了很長的一段時間,我才有辦法適應「遠端工作」這件事。
坦白說,在習慣這件之前,看到網路上許多人對遠端工作的熱愛或討論,都讓我覺得反感XD
規律的上下班時間,不好嗎?
有自己固定的位子、固定的櫃子和抽屜可以放東西,不好嗎?
能跟同事互動、聊天、嗑瓜子……,不好嗎?(除非同事真的很討厭,但暫且不在本篇討論的範圍)
那時候的我,真心覺得有自己「固定領域」的工作是一件很有安全感的事情,因為我需要這個固定領域來定義或彰顯我的個人價值,所以,對於標榜著「自由工作」、「遠端工作」,以及後來出現的「數位遊牧」一詞,我只覺得,那不是我的世界。
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
- 第一階段:被「要求」的遠端
一開始會開始接觸「遠端」這個詞,是因為那時候我的前主管非常希望能夠「遠端工作」。那時候是 2019 年初,我從 A 傳產進入另一個 B 傳產,當時的主管因為生病、家又住得遠,所以有時候會遠端工作,他也鼓勵我們盡量有機會就跟公司申請遠端。
不過可想而知,我本來就已經很習慣往辦公室跑,而且加上跟當時同事感情也還不錯的關係,所以很少申請遠端工作;不過當時就開始適應工作有時候會「被」遠端管理,也發現其實我們本來就很常需要遠端「管理」外包的團隊,例如外包的設計、各種廠商……早在我們適應遠端工作之前,這件事情早就開始了。
- 第二階段:因疫情而被迫遠端
2020 年初疫情開始大爆發,因此大規模的影響我們的生活和工作型態,所有公司開始採取部份遠端、或完全遠端的工作。我當時的工作是 C、D 兩間公司的兼職人員,但因為還是很習慣進辦公室,所以這兩個地方我都有固定工作的位置。
幸運(?)的是,因為辦公室裡其他人幾乎都選擇全遠端在家工作,反而進辦公室的我變成相對少數,再加上平常不常搭乘交通工具的關係,所以也降低了傳染的風險。
我因為斜槓、同時身兼多職的關係,以及兩間公司的老闆都是年輕人,對於遠端工作接受度更高,我也因此比之前的工作更習慣遠端,但,那時的我還是想要有個固定位置,比較有安全感。
- 第三階段:完全遠端與數位遊牧
進了 E 公司以後,才是真正遠端工作的開始。因為公司創業初始就是老闆與合夥人在國外留學、工作時創立的,公司的所有員工都在世界各國生活,每個人時區都不同,也就造就了這個企業最獨特的一面──它大概是台灣還沒聽過這個工作方式的時候,就已經是完全遠端/數位遊牧的公司了。
後來老闆回到台灣,也沒有找獨立的辦公室空間,而是在共享辦公室租了位子,公司有幾人、他就租幾個位子,大家不來也沒關係。我加入這間公司前就被告知,一年只會看到同事兩次:年初春酒、年末公司全員大會,這兩個時間。
工作的地點從之前原本有獨立空間的環境,到現在是共享工作室,我的東西再也不能像以前一樣有固定擺設的地方,今天坐的位子跟明天坐的還未必一樣,工作方式變得彈性多元,只要能完成工作,無論你在哪裡做都可以……什麼是數位「遊牧」,我終於懂了。
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
- 重新思考工作本質
傳統產業工作的本質是穩定與效率,幾乎所有的工作都必須在特定的時間與地點完成,對於企業管理層來說,他們更相信實體 face to face 的監督,能有效的管理生產力。
從傳產模式走到現在的遠端工作,我大概花了至少 5 年的時間去適應這些改變,有人說我這樣的適應過程像是一場「排毒」,我部份贊同這個說法。比起許多年輕人,他們幾乎是出社會前就已經接受過全遠端的學習生活了,自然也更希望出社會後可以是全遠端的工作環境。相對來說,我已經是個在傳產工作 10 幾年的中年婦女(?),你們看到我適應遠端工作的歷程,說真的並不輕鬆。
從傳統產業到遠端工作的轉變,讓我重新思考了工作與生活的關係。我得到了更多的自由與彈性,但這種自由不是無限制的,它來自於更強的自律與責任感。遠端工作讓我意識到,真正的高效不是來自於外部環境的壓力,而是來自於內在驅動力。
- ⚡️ 你也曾經對數位遊牧適應不良嗎?歡迎跟我分享你的心路歷程~
(責任編輯:李悅嘉)
#數位遊牧 #遠端工作 #遊牧體驗 #傳統產業 #工作模式轉型 #職涯變革 #疫情改變 #自律與自由 #工作與生活平衡 #遠端管理 #stationcafe